中国古代无时尚? |
添加日期:2007-6-28 15:20:00
作者:孟晖 新闻来源:文汇报 |
|
|
听说,曾有西方汉学家断言:中国古代无时尚。言下之意,无非要说明传统中国是个缺乏活力、创造力、束缚人性表达的僵滞社会。这样的观点,张凌一定不会同意吧。不然,她的新著不会以《更衣记》为名——更者,变也,替也,两千年时尚之风云幻化也。 清丽的行文,散淡的口吻,纵谈古来女性的衣着打扮,从最私密的裹肚,到最华丽最炫耀的“珠襦”,这本书实在讲活了古代时尚的风流妩媚。不过作者毕竟是现代女性,看古代风光,自有一种新鲜的判断,裹肚的绣花绚烂或珠衣的宝光璀璨,不会轻易使她目迷。从胭脂、金钏到油纸伞,张凌察觉到的是生命的可叹,人世的可疑,以及这可叹与可疑的背后,人类至今无力自拔的作茧自缚。书中一节题曰“头发的意识形态”,张凌对于上下千年的注视与沉思,可说是指向“时尚的意识形态”。 很有意思的是,同样的一个现象或物件,不同的作者会得出如此不同的感受。张凌对于古今迁异、世事流转的敏感,让她每每视角独特,见解清明,令人一读之下抚掌击节,继而感慨叹息。比如,女性手腕上的镯钏叮当,到了晚清以后,便让位给白金手表(《戴白金手表的女人》)。曾经那么不可或缺的玉镯金钏,随着势易时移,如今只偶尔出现在美女作家的瘦腕上,被其作为民族特色的标榜,在旁人的眼里,却多少显得怪异(《温润如玉》)。是啊,时代的进步是巨大的,变迁也是巨大的,这巨大的变迁,造成时尚传统的戛然断裂。古代女子“心有千千髻”,今天的女性却绝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承受“鬒发如云”。发式一旦简单,满头珠翠的盛况,以及簪珠兰、围茉莉的风流雅韵,自然也不复当年景了。 |
责任编辑:加贝
|
上篇文章:一个新都市人的坎坷轨迹
下篇新闻:新旅游,新感觉 |
|
|
|
|
|
|
|